找到相关内容216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唐代中日交流的新史料——《延历僧录》(淡海居士传)校读记

    抄录,3年而 成《日本高僧传要文抄》3卷,卷三抄录的《延历僧录》中,包括《淡海居士传》的佚 文,兹录如次:  淡海居士淡海三船传  又云:淡海居士淡海真人三船,曰元开,近江天皇之后。锡得天枝,流海源别...。求会真际,故奉太微之圆觉。顺时俗,故奉 法宾王。  此言“近江天皇之后”,与《续日本纪》中“大友亲王之曾孙”的记载呼应。大友亲 王之父即天智天皇,亦称“淡海帝”或“近江天皇”;“锡得天枝,流海源别”...

    王勇/半田晴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15442317.html
  • 寺院清规

    禅林备用清规》、中峰明本禅师作《幻住庵清规》、道齐作《禅苑清规总要》、继洪作《村寺清规》、明代天界道盛禅师作《寿昌清规》、清道光源洪禅师着《百丈清规证义》等,近代则有《金山江天禅寺规约》、《高旻寺规约》...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1145341.html
  • 天宁禅寺的兴衰更迭

    禅师前来秉拂,仍复禅宗临济法派,至今300余年,禅宗门庭未尝改易,与镇江金山江天寺 扬州高 F 音民 寺 宁波天童寺并称禅宗四大丛林 丛林,就是指佛教的大寺院,僧众和合共住一处,好像树木众集像森林一样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72051673.html
  • 高鹤年居士与《名山游访记》:近代第一游记

    肄业佛学。29岁去金山江天禅寺受戒,谒秋崖长老、大定上人,与融通上人同住金山寺天禅藏经楼,共参佛理。30岁听通智法师讲《椤严经》,并曾在九华山、终南山与扬州高旻寺来果法师结茅棚两所,常住清修。41岁...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52857616.html
  • 陈撄宁先生与高鹤年居士

    佛学。29岁去金山江天禅寺受戒,谒秋崖长老、大定上人,与融通上人同住金山寺天禅藏经楼,共参佛理。30岁听通智法师讲《椤严经》,并曾在九华山、终南山与扬州高旻寺来果法师结茅棚两所,常住清修。[color=...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53057618.html
  • 九世班禅礼山记

     九世班禅是从上海招商局码头乘“新江天轮”前往普陀山的。当船抵达普陀山时,并没有直接靠岸,而是用普陀山早就准备好的黄色渡船接班禅一行。上岸后,抬着班禅的四人大轿先导开路,接着是军乐队和警察,再接着是全...

    祝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44158805.html
  • 白河古迹寺院何处寻

    疏。岛屿佳景色,江天涵清虚。目送去海云,心闲游川鱼。长歌尽落日,乘月归田庐。”  从早上来到石激畅游,至到晚上才恋恋不舍地归去,可见李白是何等的钟情白水石激。  钓鱼台。“钓台烟雨”是南阳旧时八景之一...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55765943.html
  • 古刹回文诗摘趣

    远浦鱼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   巷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远树江天晓,   蔼蔼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山云接水,   碧峰千点数鸥轻。   这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倒过来读,...

    文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453379402.html
  • 江苏海门海宁寺圆满举行建寺十周年佛像开光暨心如法师升座庆典活动

    常州天宁寺住持松纯长老,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金山江天禅寺住持心澄大和尚,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寒山寺住持秋爽大和尚,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南通市佛教协会会长、狼山广教寺住持俊才大和尚,江苏省...

    和尚|佛教|协会|会长|法师

    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3/122228325618.html
  • 走出心囚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读起李白的这两句诗,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送别时的那种依依不舍的场面。可是,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对短暂人生的一种形象描述—— 人的生命就象一叶孤帆,莫来由地漂流在充满喧嚣和骚动的时间的河流上,又莫来由地无声无息地远去,最后不知不觉地消失在无限的时空中,一去不复返;只剩下那无情的岁月,涛声依旧…… 从佛教的角度看,每一个体生命的存在,无不如此:孤独、短暂、无常。...

    黄总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72039090.html